星期一, 5月 22, 2006

本分事,盡心力


「三求」與「三不求」

與慈濟大學十六名僑生座談時,上人談起其人生理念、自我期許與修行之路。

「出家修行者的使命就是『救世』;『為佛教,為眾生』是我的責任。慈濟志業的起源,即出自這分愛的使命與責任。然,救世談何容易!但我認為這是本分事,就要負責任、盡心盡力去做,不能因為遭遇困難就退縮放棄。」

因此,上人每年都有不變的「三不求」與自我勉勵的「三求」──不求身體健康,只求精神敏睿;不求事事如意,只求毅力勇氣;不求減輕責任,只求力量增加。

上人說,人難免生病,健康不是求來的,是自我調理而得;要儘量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與飲食,使身體健康、精神敏睿。

「我每天清晨三點起床,禮佛後讀一些資料,五點是晨語時間,接著早齋,再來是看晨間新聞;志工早會後開始一連串的事務,整天忙碌。不論事情再多,在看過十點的『大愛夜間新聞』後一定就寢。」

「人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,何必去求如意?『求不得』是最苦的。只求提升自我的毅力、勇氣,使面對不如意事時,不會被打倒,而能突破重重關卡。」上人坦言,有心想做事,難免會遇到有理說不清之人或有口難言之時,唯有「寬一點、放一點」──寬心些、放下些,提起精神邁步向前走。

「有機會承擔責任,人生才有價值。所以我不求減輕責任,只求增加力量。天下事,一個人做不完,一定要邀大家一起來做,力量才會大。」

慈濟是台灣的愛心奇蹟,結合無數人的「心」、「願」與「力」,從一無所有發展到現在四大志業、八大腳印。「救世必先救心──能救自己的心,才能救別人的心。」上人叮嚀學子們守好學生本分,上進用功,照顧好自心,提升人生價值。

星期三, 5月 17, 2006

服務與學習

服務課》不只是掃地 修腳踏車也行

‧黃啟菱 2006/05/16
許多學校設計「必修但零學分」的服務課,大都是安排清掃工作。部分台大科系新創修腳踏車、當助理、整理檔案的另類服務課,學以致用又有趣,讓同學不再視上服務課為畏途。

【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黃啟菱/綜合報導】

看到課表中有服務課程,多數學生第一個念頭是:又要掃地了。但如果服務課讓你發揮所長、學以致用,會不會使你服務得比較舒服一點呢?

不少大學都有服務課,課程內容大概都是打掃學校或附近社區。這類「必修零學分」的設計,總讓同學毫無選擇餘地,只得乖乖配合。

例如長榮大學的「服務與學習」、中興、東海大學的「勞作教育」以及台大的「服務課」,常被大一新鮮人視為負擔。

東海大學會計系柯翠雯說,東海大一必修「勞作教育」,每天要花半小時打掃指定區域。如果「缺掃」太多次,還會被當掉。此外,在申請各式獎學金時,常有「勞作教育」成績要75分以上的門檻,可不能打馬虎。長榮大學企管系DADA回憶說,大一時每天七時就起床掃地,常常睡不飽就要去上課,相當辛苦。

但台大的服務課課程內容另類許多,近年來依各系專長發展出多種樣貌。

例如,機械系幫同學修腳踏車、牙醫系則去台大醫院當診間助理,整理診間的器械、幫忙整理X光檔案等等,這都比單純的打掃更有趣,相當受到同學好評,學生們也能學以致用。

台大昆蟲系吳佳彥說,系上的服務課可以選擇去動物園當義工,或者是去小學參與昆蟲教育。以他自己為例,就是由系上教授與龍安國小接洽,每週二晨間活動時,由他們設計昆蟲課程,如認識紅火蟻、蝴蝶的一生等等,以卡通方式呈現給小學生。

相較起掃地,吳佳彥說,「另類」服務課可以學到更多東西。例如,掌控小朋友的情緒與注意力、上台講課的技巧、如何深入淺出地表達等等。吳佳彥認為,服務課的用意就是要讓同學體會服務的精神,另類服務課雖然又累、又難,但體驗也更深刻。

另一位台大中文系林同學則是到圖書館協助古籍建檔。林同學說,打掃可讓人學習珍惜環境,也有其正面意義。但服務課如果能安排打掃以外的其他選擇,學生應該更樂意參與。

單純心 看世界

《禪說人生》 單純心 看世界 【2006-05-14/經濟日報/C8版/企管副刊】

釋證嚴

佛家有云: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以現代而言,就是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,以智慧選擇人事物,肯定後不再起疑心,一門深入實踐,方能有所成就。

分享一則故事。有位盲者一早要去寺院禮拜,離家很遠,所以他提早出門,在天未亮就抵達寺院。寺院裡的僧人問:「清早就來,怎麼沒提燈?」

他說:「我看不見,提不提燈都一樣。」

僧人又問:「你難道不怕掉到水溝,或是發生意外?」他說:「雖然是第一次清早出門參加寺院的早課,但是平時就來過幾次,能熟悉道路的方向與狀況。」

這位盲者在寺院裡聽經、請教問題,不知覺已到黃昏,準備起身回家,對僧人說:「能不能借我一盞燈?」

僧人說:「提燈對你有用嗎?大清早都能來了,為何現在需要提燈?」

盲者說:「清早時刻,我相信路上沒有行人,不會被人擦撞到;現在夜色已近,路上行人多,提燈是怕別人看不到我,會撞到我。」這就是他相信自己,卻不敢肯定別人。

人生不也是如此?要相信自己又肯定別人,需要有很高的智慧。人與人之間總是互疑猜忌,因此心念混亂,明明眼前是一條康莊大道,卻自我障礙設限。

現代人有許多種疑心,一是「自疑」。有些人外在條件不如意,或是教育程度稍低,心生自卑,不敢與人合群;有時候別人無意看他一眼,或者正好在說話,就疑心他人輕視、議論自己。

對自己沒信心,內心就會「暗鈍」,以致自我封閉,無法開啟智慧;慢慢地心起煩惱,產生不正確的觀念,進而搬弄是非、顛倒道理,就會引發諸多的錯誤行為。

另一種是「疑師」,所謂「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」,尊師才能重道;既然用智慧選擇明師,就要尊重、敬愛。若是對師承的道理,或是為師的人格、教法,有所懷疑,如何習得真理,成就自我的慧命?

所以,要自我警惕,不要自疑也不要疑他,有了這念疑心,無法學習真正的內涵。古云: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。」無論遇到善知識或惡知識,都是現相教育,不要將人事當作是非;一旦是非生起,要當作磨練自我的教育。

智慧能分辨是非,肯定自己,如此的自信,自然能夠累積豐富的收穫。我們就是要學得以單純、清明的心看待萬象,親近善知識,展現光明、自在的人生。

星期二, 5月 16, 2006

過關;實心‧實做‧好人生

過關 【證嚴法師】

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,一秒鐘過不了,生命就消失了。假如分秒不離造福人群的心,而能平安度過時日,生命就又「過了一關」。

行菩薩道要先深入了解眾生之苦,而後進一步思考以何方法救度。慈濟菩薩道的方針是「濟貧教富」,也就是啟發富有者的愛心去幫助貧窮人家;貧窮的人因而得救,富有者也因布施得到踏實與快樂。所以,慈濟濟貧教富,兼顧眾生物質及精神上的救度,以天下無災難為目標。

人生最寶貴者是生命,日子能在一天、一個月、一年中平安過去,當然是令人非常歡喜的事。許多人都說過年是「過年關」,其實我們應該抱著「過秒關」的心態,因為人生無常,生命一秒鐘過不了就消失了,所以秒秒過關、時時過關、日日過關。

過去大家能平安度過,這分福不是求來的,是自己造來的。假如分秒不離造福人群的心,平安度過時日,不只表示生命已經「過關」,也顯示這是最有價值的人生。

(證嚴法師新作「過關———實心‧實做‧好人生」,由「聯合文學‧靜思文化」聯合出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