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水月非月」之我見 - 蔡季霖
某一日,陪著學弟回花蓮參加社區營隊共修,藉著這次因緣,也想讓自己好好沉澱一下雜亂的心情,於是,一人漫步在靜思堂裡...
回想起過去一個學期以來,少少的幾個人硬撐著應該是很多人一起合力來做的事,然而,卻因為某些人與事的逾越和情緒化的考驗與作為,讓自己只要遇上類似的情境,儘管是歡樂的氣氛,自己的心情也會低落到谷底,更不用說合作做事的時候。
可是心中仍清清楚楚知道,自己這樣子是不對的!我一定要跨越這顆鍊心石,於是我走進了靜思書軒…
踏進書軒之後,看到第一本書的封面及簡介,雜亂的心中立刻浮現出一股難得的清涼;就像是在乾枯難耐的沙漠中得到一杯水,猶如一句靜思語:「青山原不動,白雲自去來。」
平常遇到好事會快樂,遇到壞事會生氣;生氣的時候,又需要好事來讓我們恢復心情,如此反覆,處處心隨境轉。
而這句靜思語說到:「我們的自性像青山,如空中的明月;而快樂與悲痛像是空中的雲、水裡的幻月,何不讓它來去自如!在雲底下仍能透徹出青山般的自性,這才是真正的快樂啊!」
書中亦說了一個故事:
「老師父命小沙彌到寺外的地上播種。」小沙彌播種的途中吹來了一陣大風將種子吹走,小沙彌驚慌的告訴師父。
師父說:「就讓風吹走吧!」
當天晚上又下起了大雨,沙彌擔心的告訴師父:「種子要被雨水沖走了!」
師父又答到:「就讓它被衝走吧…」
一星期之後,寺外的土地上到處長滿了青草,連偏僻的牆腳都有;看到這幅景象,小沙彌歡欣鼓舞,老師父微笑視之。
平常人如同小沙彌一般,心隨著風雨起伏;而老師父的智慧,看透因緣,是真正的輕安自在。
「忍辱」 -- 容忍讓自己不愉快的人事物;這是修行很重要的一門功夫。
要從忍耐變成善解更是必須的;難忍的事若是由身邊的人造成的,一如師公所說的: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」
對沒有關係的人可以付出愛心,然而對志同道合的夥伴無法善解時,真的要忍!冷靜下來後,會發現錯的是自己。如果我可以愛別人,為什麼不可以愛自己的夥伴。
輕安自在的一個方法 --「隨緣;不是隨便、消極,而是積極把握因緣,並且能自在放下。」
看懂了這些道理,可是,我遇到事時亦無法絕對的放下。
「眾生」 -- 眾緣所生;我,因為許多的因緣來到這個世間,成長到現在,如何視因緣而不見?要怎麼做?我想師公、師父、學長學姐、爸爸媽媽已經教過了我們。
我們要像一個剛開始學寫字的孩子,在心裡開始學寫感恩、知足,一筆一劃…
「出生」和「死亡」是二個車站,期間,我們來來去去;財富、榮耀、悲傷、痛苦彷彿都是車窗外的風景,夙呼及過,在這車上唯一有意義的事就是 -- 對同車之人伸出援助之手。
感恩過去,能遇上這樣的好因緣,給自己心靈成長的機會。
2 則留言:
Dear季霖:
記得國氣學長曾經透過一句話,分享自己參加慈濟的歷程:「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;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;見山仍是山,見水仍是水。」
這一句話是不是很玄?其實,只要能夠領悟固中的真諦,就已經可以摸索到人生的入門途徑了。
我們看見的山,真的是山嗎?山上有石頭,有樹木,難道我不可以把它叫做石頭和樹木的混合體嗎?所以,所謂山,其實未必是山。
可是,如果我問人們:「你們見過石頭和樹木的混合體嗎?」保證沒有人會明白我在說什麼,如果我要讓人們知道我在問什麼,也只好用「你們見過山嗎?」所以,山,仍然是山。
我們看見的水,真的是水嗎?讀過物理學及化學的人,都知道水是氧氣和氫氣所結合而成的,所以,所謂水,其實未必是水。
如果我問人們:「可以給我一杯氧氣和氫氣的混合物嗎?」相信沒有一個人會知道我在要什麼,如果我要讓人知道我在要什麼,也只好說一聲「給我一杯水」了,所以,水,仍然是水。
這就是佛教的所謂入世、出世、再入世的三大境界了。
我們哇哇墜地,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,什麼也不懂,漸漸地長大了,學坐、學爬、學站、學行,開始接觸不同的事物,開始接受不同的教育,於是,我們也開始學會了思考。
每事問,是人的天性,小時候我們看到什麼就問什麼,長大了,我們看不到的東西,一樣會問為什麼,只是形式不同而已。
我是誰?比方說,昨天,也許我與某人還是非常要好的朋友,可是,今天因為某些利益的衝突而鬧翻了,反目成仇,同樣是一個我,怎麼會發生那麼大的變化?那,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,到底哪一個才是我?
我們眼前所看見的,是不是事物的真相呢?又比方說,我們坐在房間裡,房間裡的擺設盡入眼簾,可是,突然來一個大停電,眼前剎那間變成漆黑一片,什麼東西也看不見,我們能夠說房間裡是空無一物嗎?我們看不見,並不代表那些擺設不存在,一旦恢復電力的供應,光明重現,一切物件又重新進入眼簾。
這個世界有真相嗎?我相信是沒有的,真相只存在於天、地及當事人之間。能夠讓人看見的,已經不是真相,而是經過粉飾的所謂「真相。」
以我們看到的新聞為例,每一段能夠出現在報紙上的新聞,可能與事情的真相已經相差了十萬八千里。
簡單至一宗普通的家庭糾紛,事件最終出現在報紙上的時候,消息經過一層層的傳遞,肯定已經經過不少關卡,不少粉飾,再加上不同報章的報道,各有各的說法,我們該相信哪一個說法才對呢?
真相,是永遠只會存在於當事人的心裡,只有天知及地知而已。
所以,我們眼睛所能看見的東西,也許全部都是一種幻象而已,當我們明白了事物的本質之後,我們就不會太過執著於世界上的事與物。
我們如何來到這個世界,不是我們可以作主選擇的,有一天我們一定會離開這個世界,卻一定是不能否定的,可是,我們不應該知道終歸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而消極地放棄了一切,相反地,更應該珍惜留在世間的每一天,盡情去享受上天賦予我們在世間的一切權利,這就是佛教的入世、出世、再入世的三大境界,也既是我對「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;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;見山仍是山,見水仍是水」的理解了。
季霖,你是一位好學長,平常得到你不少的幫忙,真歹勢!下學期一起加油吧!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