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思晨語-日日感恩發好願
每一天我若是眼睛睜開,就是一個念頭:「感恩啊」,後面又另一個念頭,「發願」:走好今天開始應該走的路,我們要做到人人走入慈濟來,人人無後悔,這就是身心行動要很謹慎。
因為我們在靜態平安中,可知道外面有多少人在為苦難人付出,在全球中,日不落的世界就是慈濟世界,因為全球有時差,當我們休息時,是他們動作的時候,說不定我們一天動作之後,我們開始休息,他們還無法休息,這就是我們要時時說感恩的事情。
何況每天早上,天未亮,我們有這麼寧靜的環境好修行,有這麼平安的時間好讓我們聽法,我們能沒有感恩心嗎?是,感恩的心就是道心。所以我們在十回向行中,第二就是「正顯中道」。
我們學佛就是走在一條大路上,這條大路直,大道路直故,這句話常對大說,《無量義經》經文中,一直提醒我們:我們行菩薩道,是走這條大直道中,一點都不能偏差,不能偏差,所以這叫做中道。因為世間有很多陷阱,這些陷阱就是在事相和我們的心相,外面的事叫做塵,過去我們也說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三樣合起來會引誘我們走入迷途。
所以這裡還是在提醒我們,我們的道路不能偏差,因為外面的境界就是生滅不定,所以也是常常說「無常苦空」。有的人聽法,就認為:「是啊,人間都是無常的,一切都是假合的,既然假合、既然無常、既然幻化,我還要認真什麼?」就這樣放它鬆散掉。
也有一些人,今朝有酒今朝醉,還會想到明天嗎?沒有明天。這個沒有明天,對我們修行者是無常的警惕,生命無常在呼吸間,我們要殷勤精進,那就對了。我們要殷勤精進,而且要常常警惕我們的心,舉手動作無不是業,是善業?是惡業?你做對的事就是善業,善業就是結好緣、造福業,這也舉手動作中所做的。也是從內心發一念心,方向正確,這就是結好緣、做好事,是在一條菩薩康莊的道路。
要是較偏激的人的想法:「哪有明天,不必為明天想太多,今天為什麼要那麼辛苦?不必做。」看有多少人遊手好閒、日日懵懵懂懂過日子。更偏激的人:「什麼都是假的,我何必去做好事?作惡哪有什麼可畏的地方。」盡我所欲,這個世間的惡人就會很多了,世間的次序就亂了。所以這種無常、空、假,這個名詞如果用在不妥當的地方,差毫釐失千里,就起惡念造惡業,就亂了人間、亂了人倫、亂了德。
所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,我們要好好知道如何正,正,事事要現出中道,意思就是,我們的思想要正確,我們學法要學得真正有所付出,我們要覺無為而行有為道。
我們這兩天不是說過,一直向大家提醒。無為就是清淨的本性,我們要知道,這念清淨的本性是如來真如的法性,我們超俗,能夠超凡,非常乾淨的心,所以以出世的精神,要去做入世的志業,所以我們一定要入群處眾。所以我們若能入群處眾,但是我們要覺悟,人人有與佛同等清淨無染的本性,就不要讓人群中的事事物物再污染我們的心,所以我們要用清淨心立在人群中,為人群而付出。
世間苦難偏多,所以我們要入眾救濟眾生,所以我們不能執斷,不能執空。斷就是,什麼東西都沒有了,作惡沒有什麼報應。這個斷,不可以,我們要知道因果觀念,這一定是有的,如是因,如是果,如是報,因緣果報是生生世世不斷的,但是若有一點偏差,就斷見,就什麼都沒了,所以他就不畏因果。
我們行於中道,能夠知道無常、不必執著,所以世間什麼樣的物資,什麼較寶貴的物品,只有使用權而已,沒有所有權。世間沒什麼永恆是我們所擁有的,所以常常在說:富難過三代,貧不一定過下一代,下一代他們也有富有發達的時候,富不一定下一代又下一代同樣那麼富有下去。
所以常常說,積善之家有餘慶,為子孫留福德,不要為子孫留財產。這就是古人,也是佛陀教育我們的,我們要去用,有的物品我們要用在有益人群的地方,這就是教導我們要知因果,要惜因緣,要造福德,就是在這裡,所以我們要是一點偏差,我們就亂了,差毫釐失千里。
所以這段文字中說:正顯中道,就是正確,我們要走得正,才能在我們教法中顯出因緣果報,能夠現出凡夫與佛的境界,這條道路就是菩薩道,就是中道。我們應該要有這種十分顯然,帶人走入中道。
所以下面說「歸趣本覺,回入法身」,我們要走在這條中道,才能歸趣本覺。昨天、前天不是說過了,菩薩道就像一個運動場,你從起點,人人、眾生有與如來同等清淨的本性,只是一念無明,所以成了三細六粗。三細六粗大家應該還記得,內心的無明非常微細,就是起於貪、瞋、癡,你看不到、摸不到,但是世間多少事情現形出來,就是從那麼微細的煩惱。就是因為那麼多微細的煩惱,所以我們才有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個六識感我們的六根,去分別外面的六塵。
這就是起點還是清淨,只是一念無明,所以開始跑了,但是跑得偏差就脫離跑道了。但是我們再回歸本性,開始要回到這裡,我們要一生一世不斷接棒,一站一站一直隨著跑道回到本位,就是這個跑道,就是菩薩道。修行的過程依照佛陀指示我們的路走過來,回到本覺,就是清淨無染寂光土的地方。
「回入法身」,我們法身是清淨無染的,我們的法身好像清水一樣,放在圓的東西,這個水在圓的器具裡面,你去看,水是圓的,還是清的;你用長的東西去裝,水是長的也是清的,無論是什麼形,這個清水,不論是就方、就圓,放在水裡,放在什麼樣的器具、形態,都是一樣。這就是表示,我們人人有與佛一樣的清淨本覺的智慧,入群中,入群眾之中,隨群眾的形態,我們還是不壞;處群入眾,去為人間付出,人間的苦難我們要去付出,在什麼苦難中都不染著我們的心。
所以慈濟人看到大家做得,用世間的名詞說是辛苦,但是慈濟人很甘願,是幸福、是美滿,轉苦為福,沒有苦有福,他去做,做得對,很甘願,所以不壞。不會說:「我做得這麼累,我到底是為什麼做?」去計較「我是幫助你的,我是協助你的,你怎麼沒來感恩我?」沒有,沒去想這些,也不計較這些,所以不計較他就沒煩惱了,也不分這個工作有什麼地位,也沒有,大家甘願做,歡喜就好,能夠幫助人,人若得救就好。
像我們的志工在醫院,為病人去付出,付出,看到病人笑了,志工歡喜了,他雖然和病人那麼接近,他抱著這分大悲心、不忍心、佛心去幫助他。他不受病人的病而感染他身體的病痛,不會,就只是這分悲心起,去幫助他,幫助他能舒服點,心開意解,這樣笑了,病人歡喜了,幫助的人法喜;歡喜的人謝謝你,法喜的人覺得我用這個方法能幫助那個人脫離心情的苦境,這就是不壞,不壞我們的道心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