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定11/19(周六)
花蓮區慈青聯合營迎新三籌會議於花蓮靜思堂上午九點鐘開始;結果我睡過頭了,一直到清閔的來電才將我驚醒!醒來看看手機,已經有十二通未接來電;此時的我,還在宜蘭...
當下慌忙整理行李,騎著自行車衝到火車站,時間已經來到七點多了;或許是肺部吸入過多冷空氣,而微微有點隱痛。原本清閔說要等到十二點才肯出發,但是心想下午到那邊,也失去此行的意義了,便哄著清閔陪我坐八點二十的車...
【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堅持著出發,即使遲到了。】
欲搭乘的自強號提早抵達宜蘭,車上巧遇一位師姑也是要去花蓮,不過師姑是去慈小;到花蓮之後,師姑熱情邀我們搭乘計程車,載送我們到靜思堂;還好有師姑的幫忙,才讓我們得以趕上組長的報告時間。
雖然會議中不怎麼明白整個狀況,營隊一切訊息只傳遞給在花蓮的隊輔長--佳容;在整個會議流程上,大家仍不是非常明瞭,只是把現階段發現的、能提及的提出討論。不過,後來才知道,原來佳容不習慣在公眾的場合講話,雖然似乎沒什麼報告,但至少,沒有丟下她自己一個人...
【事情的意義,在於你喜不喜歡之間,還是在於你做不做之間?】
開完會,大家歡歡喜喜一起去慈大餐廳吃飯,順便進行小組聚會,一時之間,也不曉得該佈達什麼;因為當下的自己還是混亂的,但至少認識了幾位小隊輔,並能確認他們的狀況,慢慢的也將一些該注意的事項告知大家,至少有某種程度的默契了。
當天下午慈濟大學正在舉辦一系列關於
西藏的影展,三點鐘有一場--「
我們還剩下什麼」,一小群人就吆喝著去看;恰巧跟佳容討論的也差不多了,當下即刻就追過去看影展囉!
撥映廳外管制嚴格,進入的人皆要接受安檢,不能攜帶電話、手錶、鑰匙等金屬類物質,還有警察進行全身金屬針測。光是整場下來,時間長達三個小時;後來有人說:「這是為了讓大家體會被監控的滋味,就像西藏的人民一樣,沒有資訊,失去呼吸的自由。」
影片一開始便清楚宣告著,為了保護影片中所有人的安全,不論在世或已過世者,都不標示出拍攝的時間、地點。接著影片的第一幕便是
六四天安門的片段 …
一位加拿大裔的藏胞:
卡桑多瑪 ,攜帶流亡於印度的
達賴喇嘛之影像訊息,輾轉來到
西藏--這塊也許會消逝在地球的一個地方...
「一般人在面對不平等的待遇時,也許會有以下三種選擇:一是奮鬥、二是屈服、三是以非暴力的方式進行抗爭」;而
達賴所效法的,是
甘地的精神。
製片者在西藏的土地上搜尋自己的子民,並試著傳播
達賴的訊息給大家,看的出大家都是偷偷摸摸的,並害怕被他人發現,從市場到寺院、從平原轉往鬧區;因為,在這裡發表言論,是不容易的。
西藏人從不抵抗的?也是有的。一位喇嘛便指出,最好的狀況,就是開始遊行兩到三分鐘,之後,遊行者將會被抓個精光,甚至不再出現;而最年輕的政治犯也出現在西藏 ,他是班禪十一世,不過是個「幼兒」。
中國進行所謂的「解放」西藏,便肅清了數百萬有思想的西藏人;而且,為了開發這裡的石油、礦產、原始林等資源,大量的中國人自邊境移入,一年便有一千萬人,自目前仍在增加中,在西藏,真正的西藏民族已趨於少數。達賴亦指出:「西藏,將有亡國滅種之餘。 」
喇嘛恨恨的說:「我有時甚至想自殺,因為我沒辦法改善西藏的困境,在這裡,什麼也不能做」;幾名試著努力的人,眼睛,皆佈滿了紅紅的血絲,泛著淚光...
影片的最後指出:「一般人在面對不平等的待遇時,也許會有第四種選擇,便是袖手旁觀…」
節目單位很榮幸的邀請到製片者:
卡桑多瑪,親臨現場。進行座談會的時候,觀眾皆一致肯定卡桑多瑪的勇氣與無畏精神,而有人便提及:那現在的西藏青年,他們目前有試著做那方面的努力?
卡桑多瑪便指出:如今中國政府正用三種東西在迷惑現今西藏青年,一是煙、二是酒、三是妓女,使新生的西藏一代,已失去了對於自己的定位與傳統,學校皆是進行華語教育,就連西藏語都有傳承的困難 …。
而又有人問及:「那我們要怎樣幫助西藏?」
卡桑多瑪則表示:「這個問題應該由大家自己問自己,而不是由她來告訴大家要怎麼做!」;不過她仍誠摯的點出幾點想法。希望大家能夠多去瞭解西藏,並能在臺灣有一個藏委會,能多為西藏發聲;之所以會選擇在臺灣這個環境,是因為我們都同受到中國的威脅與打壓,但不同的是, 我們仍享有自由的權利,卡桑多瑪也期盼,臺灣人能對此知所珍視。
後來,
卡桑多瑪希望在座的「你」能為西藏盡一份心力。觀眾指出:「是我們,不是我?!」,
卡桑多瑪回應指出:是「我」,不能等待「我們」,像她拍攝這部片,如果只等待我們來做,那這部片也許就無法呈現在大家面前,與引起某種反應,所以要「我」先做了,才能盼望「我們」 的回應與加入。
這是我印象深刻的地方,這次影賞雖然未做筆記,雖然有點疲累到打瞌睡,但某些畫面、部份言語卻足以憾動那沉鈍的心與靈魂。部份理念是相契合的,即使是藉由不同的事理。
【事物的表象,能決定其後的發展程度嗎? 】
也許事情在執行之前,會有疲累、勉強之感,但當真正執行之後,感受會是相同的嗎? 鼓勵大家多多回花蓮,不論是這邊的夥伴,或這邊的大學之風,皆值得大夥來此感受與學習。
記得多多思考:「要自己去問自己,而不是由別人來說:你能做什麼?」 、「從『我』開始,而不是從『我們』。」